如同冬日暖阳,在一场全生命周期的心灵之旅中“读懂自己”!12月27日,《上海市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:读懂自己》(简称《手册》)首发。
从初生的依恋到青春的迷茫,从中年的危机到夕阳的困惑——从生命的起点到终点,用一生的时间来“读懂自己”:牙牙学语时,需要“安全的依恋”;青葱岁月,学做“情绪的主人”;成家立业,尝尽“心身的考验”;年华老去,面对“孤独与失落”……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。而《手册》关注儿童、青少年、成年和老年各个年龄阶段常见的52个心理现象和问题,带领大家走好人生的每一步,学会关爱、抚慰、疗愈,关注心理健康,走出心理困境,拥抱健康生活。
作为健康上海行动的18个专项行动之一,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正在持续深入推进。市卫生健康委、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特别邀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领衔,组织沪上多所医院与高校的儿童青少年心理、老年心理、临床心理、心境障碍、心身医学、心理健康管理等领域专家团队,携手编写推出这本以“读懂自己”为名的市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。
市政府副秘书长、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副主任章雄向市民代表发放《手册》。
《手册》编写专家委员会主任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介绍,《手册》内容涵盖儿童、青少年、成年和老年各个生命阶段,每个人都可以从本书起步寻找科学的答案,为自己的内心安装“定海神针”,同时形式以立体途径广泛传播,市民不仅可以收到纸质版手册,更可以享受电子书、有声书和电视科普视频等全方位、多角度的相关知识传递。
2008年以来,上海市人民政府已连续16年向全市常住居民家庭免费发放健康知识读本和实用健康工具,同时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持续开展各类健康科普宣传,引导市民践行健康生活方式。
迄今,上海已发放健康知识读本和支持性工具超过1亿册(份)。 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表示,希望这本心理健康知识手册能继续给市民专业与实用指导,帮助市民了解更多心理知识,以“心灵良方”为健康生活保驾护航,营造“心理健康命运共同体”的良好生态,守护2500万市民的“美丽心灵”。
面对职业倦怠的困扰怎么办?
岚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。每天都感觉自己被掏空,尽管很累,但根本睡不好。想到第二天一早还要上班,她就非常痛苦。项目一个接一个,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能到头?她看不到希望。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?她已经记不清了。初入职场的那份热情和动力似乎已经耗尽,现在每一天都是煎熬,充满无力、孤独和无助感。
长期工作量超负荷,工作要求明显超出或低于自己的能力,工作缺乏自主权,对自我要求过高及缺少相应的支持资源,付出没有得到合理回报或社会认可,处于人际关系不良的工作环境下,没有得到公正对待,从事与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工作,等等,都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常见原因。
面对职业倦怠,我们应该怎么做?作为员工,要先了解自己倦怠的原因,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。学会接受现实,接纳自己,降低对自己的要求,试着通过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,来增加掌控感。对无法控制的部分,要么放手,要么调整态度。学会真正的休息和放松,每天要像规划工作一样规划休息,认真地选择那些能真正让你肌肉松弛或内心平静的活动。
隔代亲: 我的付出谁能看到
“我和先生工作忙,孩子从小都是公婆帮忙带的。现在孩子不怎么听我们的话,有时我们要管他,爷爷奶奶就会出来保护他,弄得我们管也不是,不管也不是。”俞女士对孩子的教育十分发愁。对此,孩子的爷爷奶奶也心存不满:“我们也在努力教育孩子,付出了很多,换来的却是子女的指责,真难过。”
谈到隔代抚养、隔代教育,很多老人的感受复杂一幸福、烦人、疲倦、委屈……隔代抚养对老人的生理、心理、家庭都是一把双刃剑。
在心理上,隔代抚养中的老人觉得自己有价值,更有满足感与回报感,晚年生活也有了新的目标,大家庭关系更加亲密,这些都会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。但另一方面,老人将生活重心放在孙辈身上,成为习惯,一旦不需要他们承担这个抚养任务,会难以适应。当然,老年人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子女要求照顾孙辈,也会不适应,感到辛苦。
在家庭中,老人与子女经常发生关于孙辈的教育之争。年轻人更想用科学与现代的方式养育孩子,而老人觉得自己当年就是这样把孩子养大的,子女为什么要质疑和反驳?明明付出了那么多,却得不到认可,因此往往会感到委屈,也会与子女产生矛盾。
如何让隔代抚养既有爱又有利于孩子成长呢?
专家们指出,如果你是老人,要提醒自己,孩子教育抚养的主要责任在他们父母身上,作为祖辈只是一个辅助角色。因此,要和孩子父母讨论,在孩子抚养中需要我们做什么,不需要我们做什么,明确边界,这样能有效避免隔代抚养所带来的矛盾与冲突。在孩子的教育上,要与孩子父母保持一致,并用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与孩子相处,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多讨论和干涉孩子的父母,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。